BetVictor Sports(伟德体育)国际官网(访问: hash.cyou 领取999USDT)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新技术的发展又促进着劳动方式的变革,劳动方式一旦发生变革就需要新的劳动教育方式与其相适应。正如习强调,“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为立足于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直面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和现实诉求提供了指导思想。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对象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改变、劳动的具体形式不断拓展、劳动的效益和价值不断升华,高校也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新时代劳动教育方式。
推动跨学科融合对于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前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重塑各行各业的劳动形态。要把握新的劳动具体形态,必须推进跨学科融合,在交叉处寻找生长点,从而锤炼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在新时代的新型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不同学科直接的交叉融合是获得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打破了学科的微分性,有助于促进知识岛屿之间的联结。另一个学科的概念、结构或方法作为一个外部力量,将推动思维定势的解体,在外部思维的牵引下,促进思维反思,构建不同于传统思维框架的新思维定型,实现创新思维的建立。
为此,高校在劳动教育中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比如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生命科学学科等大面积、大交叉的深度融合,把握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中有机嵌入劳动要素,使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引导学生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劳动经验,推动创新思维的塑造与培育,助推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劳动不仅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形式,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形态。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一般是复杂性劳动。重复性劳动是指劳动的模式、手段、材料、工艺、工具等不变或发生局部性、直观性变化的再劳动。而创造性劳动则是劳动形态、结构、模式、工具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促进劳动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再劳动。创造性劳动包含劳动工具创新、劳动技术创新、劳动模式创新、劳动效率提升、劳动成果效用提升五个核心要素。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上来看,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劳动都是重复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变革上,特别是对人类科技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一个国家创造性劳动的指数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劳动者的素养水平。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造性劳动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和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独创性、颠覆性、交叉性和劳动成果对人的解放和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因此,提高创造性劳动的指数是一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攻方向。
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为提高创造性劳动意识和素养,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新X+平台是一个重要发展路径。创新X+平台是指把创新与技术、模式、场景、人才、政策等各种资源和可能形态结合起来,构成开放式的创新环境体验。创新X+平台的构建不仅仅是技术的对接、人员的集聚、政策的支持和后勤的保障,而是要在创新的方向、创新的链接、创新的学科融合、创新的技术催化、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的孵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更新。创造性劳动是前沿性创新实践,创新性劳动教育也应该是前沿性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新的创新劳动指标下开展创造性劳动体验,拓展创新劳动教育机会和孵化渠道,提高对创新的原创性、革命性和对人类贡献的理解。
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对新兴科技的深刻理解,练就创新和超越本领。创新本领体现在创新的自信力、独创性、对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贡献力等方面。因此,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思维培育和独创能力培育等。传统上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的实习教室和实习工厂跟班学习。这种实习和实践方式对于基础知识和通用知识以及一般劳动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培养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一流人才的目标来说,已经不能适应。因此,需要对创造性劳动教育方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进行变革。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把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直接带入科技前沿研究与实践的实战中,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传统的产学研跟班工厂实习,有四大弊端:一是学习的知识陈旧,往往不能获得最前沿知识;二是学生难以接触直接生产,多处于外围观望,即使实际操作也是与直接生产隔离的实习区,难以获得直接生产的复杂性考验;三是学生都处于辅助角色,难以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四是学生缺乏临战状态的体验,处于虚假演练的心理状态,缺乏紧急处理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但如果在前沿科技研究与实践的实战环境下,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学生可以直接面对科技前沿问题,直接提升参与重大前沿问题攻关的技术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目前,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新兴前沿科技的突飞猛进不断深入到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观念之中,加速塑造着新的劳动业态。人类未来将会有相当一部分体力劳动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人类主要从事更具创造性和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劳动,数字化参与的劳动会成为人类未来的主要形式。这种劳动形式不同于传统劳动,劳动的主体(自然人到增强人)、劳动的中介(物质中介到数字化和数据为中介)、劳动的对象(从单变形态到复变形态)、劳动空间(从传统的物理时空到数字性、压缩性、互联性、去中心化时空)、劳动方式与内容(共享型、智能型、创造型)等关系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劳动”内在地隐含着“人的解放”这一命题。“数字劳动”开启了智能劳动、虚拟劳动、远程劳动、无人化机器劳动等新形态,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